念念不亡啟動「生死教育學 – 流動學習車」項目
華人傳統社會中,「死亡」常常被視為禁忌,無論是長者,還是年輕一代,也甚少主動談論生死議題。根據2022年政府統計數字,全年死亡人數為約 65,100人,而調查分析每位逝者平均有4至6位關係親密的親友。按此推算,去年本港經歷哀傷的人士高達 320,000 人。生死,從來都是人生重要而且不能避免的課題,但並非人人都懂得如何面對。
念念不亡由中大及港大學生成立, 自去年3月以來,於疫情期間透過社交媒體及網絡渠道為大眾提供哀傷心理教育,累計接觸近50萬名用戶,亦曾舉辦28場實體活動,當中涵蓋針對公眾生死教育的墳場導賞團、講座、街站,同時亦有直接協助受哀傷困擾人士的藝術治療工作坊、瑜伽工作坊、真人圖書館等等,一共直接服務超過650人。
蒙香港大學學生發展及資源中心全力支持,念念不亡推出「生死教育學 – 流動學習車」項目。念念不亡8月26日於香港大學舉行項目啟動禮,出席人數近70人,當中包括來自生死教育、精神健康及心理學界別的專家與機構代表,以及來自10間大學及高等院校的學者和心理學家。啟動禮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及賽馬會安寧頌項目總監周燕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生命倫理學中心聯席總監及醫學院助理院長劉善雅博士、香港生死學協會創會會長伍桂麟先生、善寧會主席汪國成教授太平紳士、贐明會總幹事程偉文先生、香港心理衞生會總主任伍志華先生、念念不亡創辦人及主席李萃之女士、念念不亡推廣大使黃寶瑤女士,合共8人擔任主禮嘉賓。周燕雯教授及劉善雅博士亦於啟動禮上發表主題演講, 內容涵蓋哀傷與心理輔導、生命倫理與青年教育以及臨終人士關懷等。

另外, 念念不亡創辦人及主席李萃之女士於啟動禮上分享了念念不亡的成立故事並且發表念念不亡未來三大發展方向,分別是:
一、強化青年哀傷教育;
二、提供更多元化活動;及
三、活用影片推廣生死教育。
就強化青年哀傷教育而言,她分享道:「哀傷並不只限於面對死亡,種種的失去以至分離都會導致哀傷,而不少青少年都會面對例如失戀、父母離異、朋友移民等等失去。除了處理哀傷之外,生死教育的精髓在於心理和思維上的預備和建設,令青少年不再避忌和恐懼談及死亡,更加明白哀傷是一種常見情感。而我們希望多做一步,利用心理學教育鼓勵青年反思人生意義以及建立活在當下的思維。」
為了在青年層面進一步推廣正向理念,念念不亡將會於新學年推出青年大使計劃,遴選一班對於服務哀傷人士以及對生死教育推廣有熱誠的大專院校學生成為念念不亡青年大使。機構將安排服務前培訓並且提供直接接觸哀傷人士的傾訴及服務機會,讓他們於藝術治療工作坊、哀傷人士訪談等等的活動以同路人的角色同行成長,以生命影響生命。
念念不亡的另一發展方向是提供更多元化活動,在現有活動的基礎上,把生死教育推展到不同群體。例如,念念不亡將為聽力障礙人士、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大學研究生及社福醫護從業者舉辦墳場導賞團,以不同角度帶領參加者思考死亡和生命的意義。念念不亡將繼續致力把生死議題普及到多元小眾群體,發揮生死教育倡議者的角色。
最後,活用影片推廣生死教育亦是念念不亡的發展方向之一。李萃之女士早前在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麥穎思教授指導下的研究項目指出網上心理教育短片能夠幫助曾經歷失去的人從中找到意義,從而改善心理健康。往後,念念不亡將繼續透過影片向大眾推廣哀傷不應被批判或否定等理念,打破社會對於談論死亡的傳統禁忌,進一步減少哀傷人士抑壓個人情緒或抗拒尋求其他人協助的情況。
念念不亡生死教育學 – 流動學習車一連3日到香港各區推廣生死教育。車上設有3個展區,分別為「哀傷的故事」、「遺物展覽」及「留痕回憶」, 透過各類展覽及互動元素鼓勵大眾反思生命意義及喚起社會對生死教育的關注。
活動圖輯